「機嫌を取る」
簡單來講,就是討好和取悅。
「機嫌」這個詞源於佛教。最初寫作「譏嫌」(そしるきらう),意指僧侶被世人認為心情不佳時,應該避免的戒律。正確的表達是「息世譏嫌戒(そくせきげんかい)」,意味著避免被人們所厭惡。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僧侶需要專注於修行,完全禁止勞動。因此,他們的生活必須依賴於布施。釋迦牟尼佛關心僧侶應該受到世人的尊敬,教導他們避免奢侈和可能引起誤解的行為。例如,禁止飲酒和食用五辛(如韭菜、大蒜等)也包含在「譏嫌」的戒律中。這是為了防止因醉酒而行為不檢或因口臭而干擾打坐,從而避免間接的不良行為。這樣,「譏嫌」逐漸被用來指涉他人的內心或意圖,並且其意義進一步擴展到「起居」、「安否」、「狀況」等,最終演變成現在的「機嫌」。
「機嫌を取る」中的「取る」
是指安慰,緩和他人情緒的行爲。具體來説,這意味著爲了讓對方心情愉快,采取讓對方喜歡的舉止。
例文:
上司が機嫌が悪いので、お気に入りのコーヒーを買って機嫌を取る。
子供が泣いているので、お菓子をあげて機嫌を取る。
Youtube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81AZjiGjbO8